宋元林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与危重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教委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呼吸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亚太呼吸病学会感染学组组长
支气管扩张症是国内常见病。我国呼吸界学者何权赢教授等在2012年制定了首版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九年来国内已开始逐步重视支扩的诊治和管理,发表了一些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和论文。本期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谈谈新版共识的更新背景,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临床关注点及新一代喹诺酮西他沙星的临床应用建议。
1. 问: 作为新版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参与者,能否请您和我们介绍一下专家共识更新的背景情况,以及这个版本的共识和上一个版本最主要的变化点有哪些?
2012年第一版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出版距今时间比较长,最近几年国内对于支气管扩张症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已经连续四届召开了支气管扩张症的全国年会,瞿介明教授起牵头成立了全国支气管扩张症联盟,有更多的专家投入到了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得出了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和数据,是时候出版新的共识,将这些新的更精准的研究数据纳入其中,同时对于旧版共识进行了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总体来看,新版共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扩充,对我国支气管扩张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诊断和鉴别、治疗、管理及患者教育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1) 流行病学方面,最近几年国内也陆续发表了一些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和论文,包括支气管扩张症的危险因素等等,比如山东,广东,上海等都做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病因学的补充使流行病方面的资料更为详实,同时也明确了感染,结核等因素为国内主要的支气管扩张症危险因素。
2) 诊断方面: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国内外诊断支扩最常用的影像学工具是胸部HRCT,其中扫描层厚≤1 mm的薄层CT对支扩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帮助明确支扩潜在的病因,如异物阻塞等。
3) 治疗评估方面,主要是对于支气管扩张症的危重程度的评分引入了欧洲ERS指南里有关于支气管扩张症的评分体系(Reiff评分,BSI, E-FACED等),另外对于病原学的检测,除了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多的加入了分子诊断的方法应用于病因学的检测,总体来讲,评估的方法和以往相比更多更精准了,同时除了常规治疗方案之外,又增加了基于循证医学等级的推荐意见,对于每种治疗方案(包括合并症、并发症)都有明确的推荐意见,比如对于合并铜绿,合并NTM等的合并症如何规范治疗,抗菌药物如何选择和应用也进行了更为详实的补充,总体操作性更强。
另外,新版共识也增加了对于支气管扩张症的管理,这也很重要,对患者意义重大,支扩是慢性气道疾病,稳定期的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临床医师应在定期监测患者疾病情况和评估治疗疗效的基础上,根据支扩分级管理方案做出调整,以维持患者的控制水平。
2. 问: 严重而频繁的急性加重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日常症状加重,导致与总体预后相关的肺功能下降,病死率增高,因此及时准确地判断支扩急性加重期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对于急性加重期的病人诊疗中特别需要关注有哪些方面?
支扩的治疗目的包括治疗潜在病因以延缓疾病进展和减少急性加重,改善症状,维持或改善肺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这两个方面比较重要:第一,早期快速诊断,尽早应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早期需关注患者的典型症状,如出现黄脓痰增多,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发热等急性加重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对症治疗。支扩急性加重的治疗需要综合处理,其中特别要关注对于感染的控制,感染控制不好如出现反复急性加重易引发肺功能的恶化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更严重感染的几率也会增高,而且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长,易耐药,早期判断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及早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对于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患者尤为重要。第二,关注合并症并发症,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危重症的情况相比其他气道疾病更多,如出现咯血,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合并症应及时处理。
3. 问: 本次共识也提及了喹诺酮类药物西他沙星在抗铜绿假单胞菌方面的作用,您对于这个新型药物未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有些什么样的建议?
支气管扩张症近20%有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菌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支扩的严重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急性加重时指南提及环丙沙星用于铜绿假单菌的清除治疗。另外西他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比较好,所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考虑西他沙星治疗,而且西他沙星MIC值比较低,安全性好,同时也可以作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的患者,或者降阶梯治疗及联合治疗所考虑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44(4):311-319.
2. 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35(7):485-492.
3. 高永华,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42(4):254-261.
4. Ikeda K,et al. BMC Ear Nose Throat Disord. 20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