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鹏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感染科主任,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感染性疾病专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导语:免疫落差和周期性流行是支原体感染“大年”的主要原因,面对不同年龄患者,治疗策略应有差异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1。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来势汹汹,患者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再次,我们诚挚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庄鹏教授,与大家分享支原体肺炎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抗感染治疗等相关内容,希望给您的临床实践带来帮助。
免疫落差遭遇周期性流行,“大年”因此而来
支原体作为常见的病原体,每隔几年都会出现周期性流行,今年的支原体感染有何不同?庄鹏教授指出,在新冠大流行之前,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因,秋冬季节往往呈高发趋势,常导致轻度至中度的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和肺炎)。每约4~7年,肺炎支原体会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2。目前数据提示,约10%~30%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都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普遍采取了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等严格的防疫措施,包括肺炎支原体在内的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因而均出现了明显下降。然而此种低流行状态可能导致部分儿童缺乏免疫刺激,造成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力变弱。根据北京儿童医院此前检测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上一次大流行发生于2019-2020年,在沉寂数年后,随着世界范围内针对新冠疫情的严苛防疫规定的逐步撤除,今年秋天我国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并不意外。
2023年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逐步呈上升趋势,肺炎支原体已在我国部分区域流行,并出现家庭或班级聚集发病情况。寒冷的冬季本身就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季节,而三年疫情期间,人们保持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呼吸道保护措施,虽然减少了新冠和其他病原体的传播风险,但也可能导致部分儿童对支原体的免疫力存在一定落差。免疫落差遭遇支原体地区性流行大年,就造成了最近的疾病流行。
目前看来,国内不同地区的支原体感染流行趋势并无特别大的差异。虽然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但成人感染同样值得关注,家庭间成员传播是支原体重要的传染途径。另外支原体感染对阿奇霉素这类常用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是值得关注的情况。
诊断不可单纯依赖抗体检测
流感和支原体肺炎的共同点都是呼吸道感染。因此都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如何对此类常见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庄鹏教授指出,流感患者的全身症状更重,例如可能出现高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咽痛、流涕和鼻塞等局部症状则相对轻微。而支原体肺炎患者会随着支原体感染的病程进程出现剧烈的刺激性干咳,这是和流感患者存在差异的症状。支原体感染成人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低于儿童。
实验室检查方面,流感患者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则是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核酸检和(或)抗原检测阳性。而肺炎支原体感染往往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外周血白细胞一般正常,C反应蛋白(CRP)可升高,降钙素原(PCT)多正常,可通过支原体核酸检测、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等予以鉴别。
需要指出的是,支原体感染时,只有疾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4倍以上变化才有确诊价值。而感染后出现较早的特异性IgM抗体也往往在感染后的7~10天才转为阳性,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的时间则更晚。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如果仅依靠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诊断支原体肺炎,不利于早期诊断,需要结合核酸检测等其他实验室检查,帮助早期确诊。
治疗支原体感染,不同年龄用药有何差异?
支原体感染的诊疗方案应根据年龄区别。在临床常规诊疗中,8岁以下儿童患者感染支原体时仅有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供选择。8周岁~18周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这是因为四环素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耐药率极低。而18周岁以上人群,如果确定是耐药菌感染,除了四环素类药物,还可以考虑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例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小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的改变,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终将过去。但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庄鹏教授在采访最后,呼吁公众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注意手卫生和消毒。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安然度过此次支原体感染“大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