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相结合可对 COVID-19变异株产生最强的免疫反应

2022年1月12日

在社区携带者的推动下,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并且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1对病毒的免疫通过疫苗接种或既往感染获得,由此产生针对SARS-CoV-2刺突蛋白的抗体。2然而,病毒变异是不可避免的,况且可能导致出现更易传播的变异,或出现具有可帮助其逃脱免疫机制的刺突蛋白的变异。2奥密克戎最先于 2021 年11月检出最新发现的变异株。奥密克戎感染的迅速传播令人担忧。截至2021年12月25日,奥密克戎的感染约占美国所有COVID-19病例的59%。3鉴于其高传染性和超过30个刺突蛋白突变,专家认为奥密克戎将很快取代德尔塔变异株成为全球主导的SARS-CoV-2毒株。4

目前的数据表明,与原始病毒株和早期变种相比,奥密克戎不会导致更严重病症。4,5然而,正如在德尔塔变异株身上所观察到的那样,病例的迅速增加和住院率的增加将对医疗卫生系统造成压力,从而可能造成死亡人数增加,而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则最为脆弱。6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变异株持续受到关注,一些证据表明阿尔法变体易导致更严重的病症。7因此,了解我们目前的疫苗对新出现的变异株的有效性以及既往感染产生的保护水平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Ibarrondo FJ及其同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检查了10名未接种疫苗且有既往感染经历的个人(在2020年5月之前,即变异株出现并在美国流行之前)和15名接种过疫苗但无既往感染经历的个人的血清抗体。2测量了血清对具有常见刺突蛋白突变的变异株的中和活性,即这些血清中的抗体能多有效地隔离病毒。210 名有既往感染史的人在出现症状大约一年后接种了疫苗,并重新检测了他们的血清。2 两组中的大多数参与者都接受了两剂辉瑞BioNTech或莫德纳COVID-19疫苗。

研究表明,2

  • 针对原始SARS-CoV-2序列产生的抗体,无论是来自疫苗接种或是既往感染,都显示出对当前流行的刺突突变株(与原始SARS-CoV-2毒株相比,如在贝塔和伽玛变异株中发现的突变)的中和活性降低。
    • 在没有既往感染经历的已接种疫苗组中,针对具有 E484K(p=0.0023)或L452R(p=0.022)刺突突变的变异株以及具有K417T+E484K+N501Y和K417N+E484K+N501Y组合刺突突变的变异株的中和效力显着降低(两者p<0.0001)。
    • 同样,在近期出现轻症COVID-19(平均值,症状发作后31天)的组中,中和效力对上述四种变体显着降低(分别为p=0.016、p=0.016、p=0.0002和p=0.076)。
    • 基于可比较的中和活性(相关性如测量值,R2=0.82),有既往感染史的人员与只接种过疫苗的人员,对不同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突变具有相类似的易感性。
  • 接种疫苗后,来自有既往感染史组的血清显示出针对变体的中和活性增加。
    • 中和活性达到了明显的“生物上限”,其效力与针对原始毒株序列观察到的效力相似。
    • 比较近期感染(平均值,症状出现后31天)人群和已接种疫苗(感染后约一年)人群的中和效力的 P 值范围为0.059至0.0003。

Ibarrondo FJ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结合疫苗接种增加抗原暴露,有既往暴露感染史的人群可产生更强大的保护。2这也指出了加强针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针对刺突变异株的疫苗接种效力(不仅仅是可以提高抗体数量或抗体滴度),还可以提高所产生抗体的效力。2

 

参考文献

  1. Callaway E. Nature 2021;600:204-207.
  2. Ibarrondo FJ, et al. mBio 2021;doi:10.1128/mBio.02656-21
  3. 疾病防控中心。新冠疫情数据追踪 – 变异体比例。来源页面: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于2021年12月30日访问
  4. Begum S. 专家认为,奥密克戎将迅速取代代尔塔,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来源页面: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health/experts-believe-omicron-will-soon-displace-delta-as-the-dominant-global-strain. 于2021年12月30日访问。
  5. Abdullah F, et al. Int J Infect Dis (In press).
  6. Kuehn BM. JAMA 2021;326:2251. [delta not as severe paper]
  7. Lauring AS, Malani PN. JAMA 2021;326:880.